|
公输巧思,源于格物[1]——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空间沿革与匠意
Ingenuity from Investigation of Things: Development and Design Idea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Space in Tianjin University
冯琳,宋昆,胡子楠/FENG Lin, SONG Kun, HU Zinan
摘要:天大建筑教育空间可追溯至天津工商学院与唐山工学院建筑系的教学楼,历经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天津大学21教学楼(建筑馆)发展至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天大建筑教育空间的4个历史阶段——萌芽、初创、发展与提升,并结合时代背景从功能、布局、建造、形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各时期教育空间的设计构思以及其所对应的教学理念,从而勾勒出天大建筑教育空间的全景图示,并以此折射天大建筑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天大建筑,教育空间,第8教学楼,建筑馆,改造
建筑教育空间是建筑系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场所,其内部布局与外部形式往往体现了该院系的主旨教育理念与所倡导的设计思想。随着时代的变革以及国内外教育观念的融合,我国建筑教育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与之相契合的教学空间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建筑教育空间即为建筑教育思想的物化切片。迄今,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空间经历了天津工商学院与唐山工学院教学楼、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天津大学21教学楼(建筑馆)以及建筑馆改造4个阶段,它们也基本折射出天大建筑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津工商学院教学大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1 萌芽——天津工商学院与唐山工学院教学楼(1937-1952)
天津大学建筑专业源于两支——天津工商学院1)和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建于1937年,是我国近代创建较早的建筑系之一,距今整80年历史,沈理源、张镈、阎子亨等建筑名家曾在此执教。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建于1946年,建筑教育名宿刘福泰、徐中等先后担任掌门。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与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土木系和北洋大学土木系合并到天津大学成立土木建筑工程学系[2] 。同年9月,天津大学校园由西沽旧址迁至七里台新址 。
2 初创——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1952-1989)
1952年1月,天津市成立院系调整委员会,抽调津沽大学建筑系、土木系师生组成基建班子,参加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工作,从选址、勘测、规划、设计,到配合施工单位选运材料与组织施工。1952年5月,新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工,仅用150天就基本完成了第一批建校任务。1952年10月,徐中教授率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建筑系2)师生并入天津大学土建系。由于徐中在当时国内建筑界已经很有名气,因此,之后的校园主要建筑的设计工作都由他来主持,包括第5、6、7、8、9教学楼和图书馆。其中,第8教学楼(后文简称“8楼”)即为天津大学土建系的原址3),为土木系与建筑系共用教学楼,其间两系几经分合,并于1979年最终分开各自独立成系至今4)。其中,建筑学专业自1966年停止招生,1974年恢复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恢复高考面向全国招生 [3]。8楼于1953年设计,1954年修建[4],为轴线对称的坡屋顶式建筑,共计3层,外檐材料为灰色机制水泥瓦屋顶、赭石色过火砖(硫缸砖)墙身,朱红色窗棂与灰色窗框,民族符号的装饰纹样,平面为旋转90°后的“工”字形,总建筑面积约4800m2[5] 。当年,两侧端头的大教室,一层为实验室,二三层为设计课教室,余下的普通教室分别为美术教室、资料室、办公室等,走道除交通功能外,还兼做学生作业的展览空间5)。
此外,8楼修建之初并未按专用建筑馆去设计,加之后来学生数量增加,致使教学空间不足。建筑系常会借用8楼周边的9楼、11楼、12楼以及阶梯教室作为学生的绘图教室。由于借用如阶梯教室这样的大空间,就促使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空间进行设计思考与绘图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得已而为之”恰好可看作后来天津大学建筑馆设计中大空间设计教室的“萌芽”,以及跨年级纵向班教学改革的“雏形”。
作为天津大学早期校园组群建筑之一的8楼6),不仅是天大建筑系的所在地,其深远意义还在于,传递出以徐中先生为代表的天大建筑教育工作者在1950年代对于本土建筑设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在民族形式、天津地方建筑特色,以及1950年代的文化氛围中寻找灵感,在保持庄重的民族古典建筑艺术品质的同时,天津大学的传统式建筑显得更加平和、清雅[6]。这也为天大建筑教育奠定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7]10的重要基础和方向。
第8教学楼(摄影:冯琳,平面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提供)
3 发展——天津大学建筑馆(1989-2004)
天津大学21教学楼(建筑馆)从方案设计到最终实现历经10余年的时间,1970年代末、1980年代中后期天津大学彭一刚院士先后设计过3版建筑馆方案。第一版方案选址在教学区西北角,为建筑系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使用,由南北两栋建筑、庭院及三角形报告厅组成。第二版方案,基地进行了更换,选址在教学区中轴线底端,面对着长达400m的水池,平面为“三角形”,中央部分为上下贯通的共享大厅 。第三版方案为最终实施方案,其平面为“凸”字形,中间为内庭,房间的布局与朝向更为合理,1989年落成使用,为国内最早建成的专用建筑馆之一7)。同期,天津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也在此设立 。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基础上,结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馆本身就是一个橱窗,它不单要保证功能的合理性,同时也是一种设计观念的集中映射,诸如对继承与革新,时代性、地方特点、建筑性格、风格等问题,都应当通过方案设计而有所体现 [8]。同时,还需对建筑教育中一些有别于常规教学的授课环节和学习行为进行回应。天津大学建筑馆总建筑面积约7000m2,共6层,外墙材料为陶瓷饰面砖,大部分房间为南北向布置。其中,“凸”字形平面的后半部分底层为物理实验室,其上5层为一至五年级设计课的独立绘图教室,教室平面为矩形,可容纳90余名学生共同使用,房间的南北西3个朝向均可以采光通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图板绘图时代设计课的使用要求。“凸”字形平面的前半部为普通教室、教研室、办公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前后两部分之间设置楼梯、电梯(预留)、卫生间等。此外,还包括一层的门厅、二层的展厅及一个内部庭院,它们通过设置在门厅的开敞“Y”形楼梯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空间相互渗透且富于变化,形成了兼具展览、评图、师生交流、闲时小憩等复合功能的公共空间 。作为天津大学东西中轴线的底景建筑,其建筑立面采用对称式,通过强烈的虚实、凹凸对比,以及方格网式的窗套母题,形成了“体量不大、分量不轻” [9]的建成效果,属于鲍扎(the Beaux-Arts)体系影响下学院派的典型设计手法。
可以说,突出设计课教室的核心地位、营造富于变化且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通过外观传递时代特征与建筑性格是天津大学建筑馆对于建筑教育空间探索的3个重要方面,这也为天大建筑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2000-2004年,学院推行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筑教育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建立跨年级的纵向教学班和跨学科的教学指导组,正是由于大设计教室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强调“互动”与“激发”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建筑馆外观(摄影:冯琳)
4 提升——天津大学建筑馆改造与布局调整(2004- )
随着学科发展,天大建筑在教育理念上逐渐从典型的“鲍扎”体系向“多元化”与“国际化”的体系发展,数字技术、实体模型、作业展评等新型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引入对建筑教育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原建筑馆在面积、功能设置上已不能满足。从2001年开始,对建筑馆的改造、扩建、以及新建提出了多种方案,学院内还举办了学生设计竞赛,最终确定最为实际和可行的中庭“加盖”增建方式现[10],并于2004年改造完成。
中庭扩建部分总面积960m2,改造策略是将原室外庭院“加层加盖”,将一个“玻璃盒”嵌入原中庭中,并通过材质对比体现新旧建筑之间穿插与借用的关系。同时,加建部分利用一条弧形的玻璃墙体,在新旧建筑之间形成一个1.8m×15m反月形的天井,天井的顶部为斜玻璃顶,并留有开槽与室外连通,以解决加建部分的采光和通风问题 。改造后,中庭一层为模型制作室,二层为展厅与陈列,原二层大设计教室改为展厅、评图室及咖啡吧 ,中庭三四层为数字化教室、五层为教学组办公室,六层为可容纳180余人的国际报告厅,在原预留位置加装了电梯,并改造了卫生间。
2010年,由于教学空间不足,学院将建筑、规划系本科二至五年级迁至原天大附中教学楼——建筑馆西楼,利用原教室改造为学生设计工作室,将环境设计系本科二至四年级迁至18教学楼五层。在教学方面,学院开始启动杰出建筑师综合培养实验班教学体系改革,并实施“8+3”专题设计教学模式 [11]。
设计课绘图教室(图片来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建筑馆公共空间(图片来源:彭一刚. 创意与表现[M]. 哈 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2.)
建筑馆中庭改造
在这一时期的学科建设,学院倡导交叉学科、交叉专业的“跨界”合作,引导教学文化向更深层跨学科研究导向型教学转变,培养一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卓越的师资队伍,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7]12。由于硕博研究生数量增加以及教师日趋增长的科研工作需求,大量研究工作室空间亟待解决。随着本科生迁出,以及部分数字设备的更新换代,原建筑馆“凸”字形平面后半部分的三至五层8),中庭加建部分的三至五层以及“凸”字形平面的前半部分的普通教室和教研室被改造为教授工作室。此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科研方面突飞猛进,确立了在绿色建筑、遗产保护、生态技术、建筑能源等领域的学术优势地位。
之后,由于建筑馆外墙陶瓷饰面砖持续出现大面积脱落的问题,2013年对其进行立面改造。改造采用外墙饰面材料再生利用的技术策略,在对既有建筑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又使得建筑馆符合建筑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12]。
模型制作室
二层中庭展厅、评图室、咖啡吧
5 结语
面向历史,天大建筑作为中国最早的建筑院系之一,其早期的教育理念深受西方“学院派”的影响,加之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形式的探讨,使得当时以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为代表的校园建筑带有如上二者的深深烙印。1980年代末,我国建筑思潮开始多元化发展,天大建筑立足本土、恪守形式美学,创作了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空间的典型案例——天津大学建筑馆。20世纪初,天大建筑面对教学与科研的新需求,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对系馆进行内外兼修式的改造,成为我国建筑馆改造的早期践行者。面向未来,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数字技术冲击着传统设计与建造方式、建筑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都是当代建筑教育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与课题,而建筑教育空间也势必会随之产生巨大的变革。□
(谨以此文献给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八十周年华诞。)
注释
1)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建于1921年,1948年改名津沽大学,为今河北大学前身。校址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主体建筑建于1924-1926年,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慕乐(Paul Muller)设计,2005年被列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2)1951年10月,唐山铁道学院建筑系迁入北京铁道管理学院。
3)该建筑于2006年被列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现为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4)1952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成立;1954年初,土木、建筑系分开;1958年秋,土木建筑两系合并;1979年,土木、建筑两系再次分开。
5)1954年初在天津大学召开全国第一次统一教学计划修订会议,全国7个有建筑系院校(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华南工学院)的学生建筑 设计作品、美术作品在第8教学楼二三层走道内展览。
6)包括1950-1952年北京外贸部大楼,以及1952-1958年天津大学校园建筑(第5、6、7、8、9教学楼和图书馆)都是这一时期徐中先生对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
7)该建筑曾获得中国建筑师学会优秀创作奖。
8)仅本科一年级留在了建筑馆六层的设计课大教室。
参考文献
[1] 徐中. 建筑和建筑设计[G]//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编. 徐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5.
[2] 宋昆 主编.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史[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3.
[3] 冯琳,宋昆. 天津大学建筑学“新三届”溯往[J]. 时代建筑,2015(01): 40.
[4]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编. 徐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4.
[5] 王杰 主编. 天津大学志·综合卷[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 358.
[6]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编. 徐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4.
[7] 张颀. 不从纸上逞空谈: 天大建筑学人鉴[J]. 世界建筑,2017(05).
[8] 彭一刚. 限制与创造——兼谈天津大学建筑系系馆方案设计[J]. 建筑学报,1987(04): 35.
[9] 彭一刚. 《限制与创造》续篇——再谈天津大学建筑馆的方案构思[J]. 建筑学报,1990(12): 30.
[10] 荆子洋,卞洪滨. 天津大学建筑馆中庭改造[J]. 建筑学报,2004(11): 56.
[11] 许蓁,张昕楠,贡小雷,张龙.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学[J]. 城市建筑,2015(6): 37.
[12] 张颀,郝铭,黄琼. 天津大学建筑馆立面改造及其外墙饰面材料的再生利用[J]. 建筑学报,2016(06): 92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707期P36-41。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7/07期《世界建筑》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