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营人物 | "2017万营畅想——青年艺术发现"参展艺术家系列(二)

[复制链接]

69

主题

74

帖子

3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05:3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报设计 | 菜花先生


2017万营畅想——青年艺术发现

专业评审 | (按音序排列)
苏新平 / 徐可 / 岳敏君 / 赵力 / 张子康 / 郑妍

艺术家 | (按音序排列)
杜汇 / 郭紫春 / 黄方启 / 靳骐沣 / 李国俊 / 李慧 / 李晓琳 / 刘丰溥 / 刘洪涛 / 刘思聪 / 刘小才 / 乔相伟 /  史成栋 / 宋佳豪 / 孙盟 / 王寅 /  杨珂 / 张良 / 赵晗妤

展览时间 | 2017年6月18日—2017年8月22日
展览地点 | 万营艺术空间

主办单位 | 万营艺术空间
支持单位 | 青年艺术100


2017年6月18日,“2017万营畅想——青年艺术发现 ”在万营艺术空间盛大开幕,自开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为了向公众全面展示十九位入围青年艺术家,本期万营人物系列将继续对入围艺术家进行介绍,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刘 思 聪


1987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宣化
201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2017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研究生,现生活于石家庄

| 部分展览 |
2016  2016万营畅想—青年艺术发现,万营艺术空间,石家庄
云间漫步,勒泰cbd,石家庄
“学院与当代绘画”—2016当代河北艺术邀请展,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石家庄


刘思聪 / blackwater / 布面油画 / 2017


刘思聪 / 玩牌者 / 布面油画 / 2016


图片时代引导了人们新的视觉感受,我喜欢记录和描绘我身边的年轻人,镜头下的年轻人总传达给我一种无畏的自信,但透过表面折射出他们的精神情感总是在不确定的变化着,自我化、空虚感、脆弱性等等,使之迷茫的生存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同时他们也想要剥离掉现实社会中的物质怪像,通往他们精神情感的花园。我在画面中使用了多种语言方式和涂抹了大面积的黑色,来淋漓的诠释这种不确定的情绪和精神的释放,在我画面中也经常出现各种不同的动物与植物,把它们同中心人物荒诞的组合在一起,是想把年轻人复杂而又多变的原始精神情感寄托在这些更纯粹的生命上。

——摘自刘思聪自述



刘 小 才


198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201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湖南

| 部分展览 |
2017  中和雅正绘画提名展,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浙江
2016  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北京大河湾美术馆,北京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上海


刘小才 / 一种假说1 / 布面丙烯 / 2016


我用中国的传统汉字的笔画与结构来作为我创作的符号;在当下是科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人如拿起笔来在纸上想写点或者记录点什么等,写着写着有可能我们很简单的文字只能在脑海里转来转去,就是用笔表达不出来;这就是一个很大众化的一种文化的流失。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事与人与精神与文化等体现了现代当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种断沉关系与流失。也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空虚、无奈、堕落与懒堕。

——摘自刘小才自述


刘小才 / 一种假说7 / 布面丙烯 / 2016


是汉字艺术、绘画还是平面设计?其实无需追究刘小才这件作品的艺术归类问题。当艺术发展到连边界都已然打破的今天,艺术归类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跨界,是当今艺术的必然趋势。重要的是艺术发生在其所处时点的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和意义是基于它的独立性及其与所处时代的关联性来判断的。从艺术呈现形式的角度看,刘小才这件作品是具有探索性的。如果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文本背后的逻各斯的摒弃,刘小才的作品则是对每一个字义指向的放下。尽管解构主义不具中国血统,但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这种放下之于艺术呈现,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时代意义的。     

——禹至(著名策展人,大河湾美术馆馆长)



乔 相 伟

1993年出生于西安
2013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2015年转入油画系当代艺术工作室
2017年考入西安美院油画艺术方向研究生,现生活于西安

| 部分展览 |
2016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览"萧条与供给",南京百家湖美术馆,南京
2015  作品第六届新星星艺术节,西安美术馆,西安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乔相伟 / 木马系列四之光雾 / 布面油画 / 2017


木马的存在是一座连接欢乐的桥梁,但现在来看,这样的连接变的很廉价,就是有与无都可以,大大削弱了其物质原本存在的人性化,这些的构建是要通过时间和情感建立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概念,但随着时代快速的信息冲刷,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来得及去建立这样的概念就已经被新的东西带跑了,无论是感情、物质、意志,基本上看现在的油画系朋友没几个人调色盘是从大一能用到现在的,没有几个人的刮刀或者自己当初决定好好珍惜这支笔的那种心全都被毁了,而且我们从个体出发去顺其自然的发现一个物件或者物体的精神性,这样的意识越来越削弱,都是被建立被意识,很少去主动发现,当然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太快,那么在木马计到拜占庭式带再到美国迪士尼乐园时代,旋转木马的发展也暗指着社会的思潮变化,到了今天的中国,就我在西安观察,从表象来看,几乎所到之处见的木马都是一个样子,随后我发现这样的木马越来越多,几乎有一个空地或者气氛较为大众场所的地方,就有旋转木马,旁边一定有个人在攥着钱收费。

——摘自乔相伟自述


乔相伟 / 被奴役的模特一双人状态 / 布面油画 / 2016


学院教育里有一项很重要的课程就是模特写生,西安美术学院大部分的模特都来自长安区的农民,他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学校很偏远,但为了依靠自己身体来生存,他们每日都来到学校里面转悠,期待着被想要画人体的学生带走。自从进入考前培训的时候我就见过这些模特,到进入大学我一直在观察他们,木讷的眼神,动作缓慢的老妪们,他们就好像一群“夕阳”人群,但也有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保障这群老人们在教学质量上学生们只能坚持画老人,在画室很难看到年轻的人,但我所画的这组爷爷孙女辈的时候,让我心里很感触,年轻的女孩子可能才16岁的样子,这样的反差感促使自己陷入对社会和这群模特之间的思考。

——摘自乔相伟自述



史 成 栋

1989年出生于上海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三工作室,现为油画三工作室研究生,现生活于北京

| 部分展览 |
2017  学院的精神品质—八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中国文交馆,义乌
2016  inter-youth 国际高等艺术院校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青衿计划,正观美术馆,北京 & 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史成栋  /  big bang / 木板油画 / 2016


史成栋 / 金色气球 / 木板油画 / 2016



史成栋 / 粉色手套 / 木板油画 / 2016


在我创作的时候,我选择图像或者是图像中某一个元素是希望它能够在我这个画面中构成一些巧妙的隐喻,这些隐喻是我思考或者是有感而发而来想去针对的某一些东西。在《表面》这一系列中,我对反射的东西有莫名的好感,镜子,铝膜气球,射线,光。他们光怪陆离,难以捕捉,既真实又虚幻。我在选择的时候会拍一些找一些类似质感的东西在我的画面中进行组合。这也让我想到了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他就说婴儿在他刚开始的时候认为镜像中那个人是别人,他不以为那是自己,后来才慢慢有了自我的意识,所以每当电影里出现镜子的时候,大家都要睁眼睛注意看了,因为往往是主角心里活动很剧烈很复杂的时候。镜子不仅能够拓展电影的物理空间,更能延伸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镜像混淆的现实想象的情景是我想表现的,也是很感兴趣的。这种镜像的质感很工业,是光和原介质的互相对抗,互相疏离,又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两者的亲密无间,相互依存。这是对当下人生活的一种隐喻也是可以比较准确表达当下人生活的状态。

——摘自史成栋自述



宋 佳 豪

1997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2017年现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艺术专业,现生活于上海


宋佳豪 / 浮生海1 / 综合材料 / 2017


宋佳豪 / 浮生海2 / 布面丙烯 / 2017


“我是什么?”“我该去向何处?”“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我常常会问自己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像工作,学习,家庭等的条条框框地束缚,蒙蔽了我们一颗自我的心。“浮生”是我对自己过去,现在生活的一种反思,在看似充实的生活下暗藏的是一片你不愿意也不力去承认的死海。他不一定光鲜,但却是你内心的声音。人生短促,切勿让它在空虚不实中一瞬而逝。

——摘自宋佳豪自述



孙 盟

1990年出生于辽宁朝阳
2009年毕业于天津美院,获学士学历
201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天津

| 部分展览 |
2016  “同心合意”写意人物工作室群展,北京天大云华美术馆,正观美术馆,北京
2014  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展览,获“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奖,天津美术馆,天津
2013  “梦想与未来”天津市第四届青年美术节——“觉悟”天津市青年现代艺术展,天津美术馆,天津


孙盟 / 他们说美等于A+B+C / 纸本水墨 / 2016


在视觉文化背景迥异的今天,传统的图式是失语的。如何让水墨艺术在当代发出有价值的声音是我们每一个有追求的水墨工作者的焦虑和责任。

作为一个真诚的艺者,你不可能不受时代环境一丝一毫的影响,整日躲藏在传统的废墟下拾起片砖断瓦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失掉了起码的尊严和良知,懦弱而虚伪地充当权力的喉舌;更不能沉溺于汹涌的经济大潮,沦为市场和金钱的奴隶。我们应该做一棵树,深深植根于充满养分的传统废墟上,欣然接受时代给予的一切有价值的雨露浇灌和阳光抚育,享受和利用好阵阵远方吹来的清风,不断地努力生长。相信,终于有一天这棵树会开出芬芳的艺术花朵,结出甜美的人性果实。

科学有它的局限,科学不是万能的它无法解决道德、价值判断、社会取向、个人态度等问题。人类面临的大多数问题皆源自我们的欲望和行为,科学仅仅是我们手中工具的一个。我们工业化社会建立在近200年科学的发展基础之上,但社会也越来越为他成功的副作用而烦恼。科学过分的机械和理性也是我厌恶的。

——摘自孙盟自述


孙盟 / 匹诺曹 / 纸本水墨 / 2016


画面中既有匹诺曹在爆炸中横空出世的意思,也有它英勇就义的感觉。革命者有时,被一个谎言骗了,说谎者却总是表现出一副英勇献身的样子,实在荒唐。

——摘自孙盟自述



王 寅

1986年出生于北京
2005年毕业于北京艺术设计院
200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现生活于北京

| 部分展览 |
2015  “天行意动”首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


王寅 / 轮 / 玻璃钢 / 2016


生命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力场,是虚无的致死之敌。至此之后存在便有了意义,生命最终被赋予了最高的肯定。把人类肢体作为载体并寻觅其内在的变化与生命意志勃发的迹象,通过制造出外部力量来对生命自成一体的形态进行干涉,形成矛盾和紧张感。或将这种满溢的生命力和趋势感在解构重组后得到一种简单纯粹的自然形态并铸造一尊偶像。用以对抗肆意滋生的虚弱和颓废以及一切蔓延在生命之中的否定形式。

——摘自王寅自述


王寅 / elephant / 玻璃钢 / 2015


自然意象与肢体隐喻形成某种暧昧。自我成长与完善是否通过自慰来得以完成?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值得肯定的么?
还是生命本来虚无一片?
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意义问题。
我通过雕塑的语言,想以生命为题做些表达。

——摘自王寅自述



杨 珂

198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部分展览 |
2016  引力波,今日美术馆,北京
天津青年艺术节,天津美术馆,天津
2015  民间的力量,民生美术馆,北京


杨珂 / 一十一道云彩—赑屃 / 布面油画 / 2016



杨珂 / 一十一道云彩—貔貅 / 布面油画 / 2016


小时学画山水,用尽心思画完山,画完水,画完花草树木,最后水中总要有艘小船,船上三两笔画一个钓鱼的老头儿。西方的美术,要描绘一个人物,可以穷尽无数细节,以假乱真,也可以雕一尊自由女神像,体量庞大。而中国画要描绘一个人,可能不需要在这个人身上花费太多笔墨,而是描绘他周边的环境来塑造他,远山是否清脆,枯松是否苍劲都决定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此时他正在想些什么。我认为,这正是中国画的妙处。山间的亭下对弈,白菜上趴着的蚂蚱,中国画中有一个“场”的概念。在最近的创作中,我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场”的存在。《一十一道云彩》系列作品,每一副都用11条不同颜色的线画出了风中的十一道云彩,这十一道云彩,就形成了一个“场”。《这个孩子》系列作品,画面中主体人物,同样为他身上的纹身形成了一个“场”。中国的哲学认为世间万物皆无自性,我也这样认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这个事物的性质。

——摘自杨珂自述



张 良


1986年出生于江西
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0年起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 部分展览 |
2015  2015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
2013  全国版画作品展,黑龙江省美术馆,哈尔滨
2009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张良 / 我仿佛系列之椽木就鱼 / 木版版画 / 2016


椽木就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黑白的效果呈现了一个正在组装的鱼头人腿的形象,如带有金属质感的鱼头,木质颗粒状的身体,仿佛木桩似的人腿,带有化石和鱼骨的背景。画面主要呈现出一个荒诞、机械化、物化的自我形象以及超越形象之外的关于生命、灵魂何在的思考。

——摘自张良自述


张良 / 我仿佛系列之御风而行 / 木版版画 / 2016


御风而行:驾着风在飞行。

作品以具象的形式呈现一个正要起飞的螺旋桨形象,外加全金属质感的身体、人腿、轮子以及正在横向飞行的人物,这些形象犹如加工制造、拼接而成,呈现出一个荒诞的、机械化、正要起飞却受束缚的自我形象以及超越形象之外的关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摘自张良自述




赵 晗 妤

1988年出生于山东胶州
2014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7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于北京

| 部分展览 |
2016  第四届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鸟巢文化中心-中海外艺术馆,北京
记忆——后视镜中的戏剧,上苑艺术馆主题项目展,上苑艺术馆,北京
第七届天津青年艺术节,“创意联动—青年艺术家找朋友”项目,天津美术馆,天津


赵晗妤 / 满愿 / 综合材料 / 2016


陶瓷是我创作中比较偏爱的一种材质,它是“泥土”,有与生俱来的朴实和亲近感,浴火后的坚硬而脆弱,这种复杂多变使它具备了迷人的材质属性。

作品中,“愿”总是承载着一些美好的东西,带给人心灵的寄托。无数的交织在一起,在土地上无限地蔓延、生长。

——摘自赵晗妤自述



赵晗妤 / NONE / 综合材料 / 2016



记得做这件作品时正逢北京炎热的七月,在闷热的厂房里,一圈圈毛线的缠绕,进行着单一的、缓慢的、重复性的工作,好像时间都被拉长了。在工作中,时间与物质慢慢地集结起来,一点一点地相加,单纯地做加法,最后变成了积少成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征服或是证明什么,它只作为一个过程而自然的存在。划“正”这个看似大众的、方便的计数方法,在这里变成了为计数而计数,无任何目的性,然而过程的经验又是完全自我而丰富的。这好似我们生命中的一些片段,也许是注定的徒劳无果,而过程中的我们又是那样单纯、投入地做事,这让我看到了“没有”与“无意义”与“意义”的微妙关系。

——摘自赵晗妤自述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万营君」与我们一起进入“相约在万营”这个华丽丽的群组织吧!在这个群里你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万营艺术空间的展览、学术讲座、工作坊、艺术沙龙等活动的最新动态,亲密接触到石家庄最当代的艺术展览,还可以认识各种疯狂的小伙伴,带你一起玩耍一起飞!欢迎加入万营艺术空间大家庭,等你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